浮躁
進入單位不久,人際關系漸漸熟悉之后,同事之間的交流多了,可交流談論的大多數(shù)卻是抱怨,用怨氣沖天來形容也并不為過,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?我總結一下,有以下幾個方面:
1. 職稱晉升難。首先是上升空間小,有的單位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名額倒掛,有的還已經(jīng)超前用完了高級職稱名額。
2. 競爭壓力大。職稱競爭大,課題項目申請競爭大,國內(nèi)外同行之間競爭大,同單位內(nèi)相互競爭大等等,導致了大家身心俱疲,無暇他顧。
3. 沒有安全感。大多數(shù)科研人員防范之心過重,不喜歡團結合作,自私自利,貪心尤甚,各自為戰(zhàn),都以為自己能把各個研究方向做好,不愿意深入交流和分享,有的甚至連課題組內(nèi)部人員都過于防范,深怕別人竊取了自己的idea或者研究材料等等。
4. 領導或課題組PI“與民爭利”現(xiàn)象極為突出。領導或課題組PI與課題組青年科研人員爭奪利益,不顧青年科研人員的發(fā)展,也不顧課題組的長遠發(fā)展,很多PI只顧自己完美、安全地退休,退休以后課題組生死存亡與自己無關。
5. 科研崗位和行政管理崗位人員之間工作配合不夠默契。科研人員不愿意花心思閱讀了解行政管理文件,不按相關文件和規(guī)定準備和上交材料,亂七八糟全扔給行政管理人員清理整理;而有的行政管理人員不愿一而再再而三的應付這些事情,有時懶政推諉不作為,導致科研人員與行政管理人員之間潛在矛盾突出。
6. 亂七八糟的關系應酬層出不窮。美其名曰“建立合作關系”或者“建立潛在合作關系”,不管與自己相關與否,領導來了要應酬,專家來了要接待,諸多事情,讓你耗費大量的精力來應付,耗費大量時間來應酬,晚上回去還得指導研究生工作,每晚都將在半夜或者凌晨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。不過反過來想想就釋然了,“你這不是自找的么?知道這行是這樣的,你就別干唄”。呵呵!想象到也是,長此以往,慢慢地磨平了棱角,耗出了鬢霜。
不擇手段
這里的“不擇手段”,指的是在課題項目申請方面。
課題項目的申請,關系著課題組的維持以及發(fā)展,這是整個課題組,乃至整個研究單位賴以生存的基礎。“不為五斗米折腰”的現(xiàn)象在目前的科研界就是“傻子行為”,而這樣的“傻子”已經(jīng)幾乎沒有了,當然這“米”還得使勁彎下去才能得到,如果有可能,可以跪舔腳趾。
我記得剛入職不久,一位領導的話讓我終身難忘;“科研人員在出去拉項目、跑項目的時候,不管是縱向還是橫向,尤其是橫向項目,不要把自己當成知識分子,不要有什么所謂的自尊或者不好意思,把話說現(xiàn)實一點,去跑項目的時候,就把自己當‘三陪’就行了,陪吃陪喝陪玩兒,總之把別人陪好陪舒服就行……”,當時我腦袋里一片空白,這話也太露骨了吧?不過我后來慢慢才知道,或許只有這樣,才能在科研圈子里“混得好”吧。仔細想來,國家投入的科研經(jīng)費每年遞增,出的研究成果呢?能有多少?成比例嗎?對現(xiàn)在或者未來的國民經(jīng)濟增長能有多大效力?或許這都屬于是基礎研究的未來投資吧。
唯利是圖
為了維持課題組的發(fā)展和自身的生存問題(即工資問題,財政全額撥款單位除外),用“見錢眼開”來形容絕不為過,只要是有風聲,聽說上面要立什么項目,那就得全民出動的跑項目,不管什么研究方向,不管能不能結題,只要大致的相似研究,先拉回再說,因為拉不回來,說不定接下來的一兩年,課題組就沒“米”下鍋,團隊人員就沒錢發(fā)工資,即使拿到了經(jīng)費,在經(jīng)費使用方面還得在年底考慮和顧及“方方面面”所謂的關系。這樣的氛圍下,能做好科研?能有突破性的、創(chuàng)新性的研究成果?
缺乏人文情懷
很多科研體系嚴重缺乏人文情懷,江湖氣息嚴重,有的個別所謂的科研大牛們,聚在一起,以聊低俗笑話為共同樂趣,以顯示自己的江湖氣、接地氣??蒲腥藛T不應該是挑起國家科技發(fā)展的脊梁的群體么?不應該有廣博的人文胸懷的么?不應該有心懷祖國、心系人民的情懷的么?
或許事實并非如此,可能有人會噴我了,“你傻吧,這年頭誰還心系祖國和人民”,確實也是,現(xiàn)在這樣的逐利氛圍下,誰還有心思安心做科研,能順利掙錢養(yǎng)家糊口就不錯了。不過我還是覺得人文教育不僅僅是文科類的必備,也應該是理工科類的必備,沒有人文情懷和素養(yǎng)的科學家,是不會有太崇高靈魂的科學家。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也不能流于形式,應該緊抓培養(yǎng),將這些未來科技脊梁培養(yǎng)成真正有胸懷有擔當、心系天下的知識分子。
面對現(xiàn)在很多畸形的科研現(xiàn)象,很多學生敢怒不敢發(fā)聲,因為一發(fā)聲,你將不能畢業(yè),這么多年的研究生生涯將付之東流,如果不發(fā)聲還有可能在畢業(yè)以后,在這樣的氛圍下,依葫蘆畫瓢,從中贏利。年輕新入職教師更不敢發(fā)聲,因為發(fā)聲了將自斷自己的前途和晉升路徑,也將自絕于“人民”。
但是現(xiàn)在,我接觸過的絕大多數(shù)科研人員,確實是把科研當成了生意,也無形中把自己培養(yǎng)成了生意人,而且是全能型的生意人,把單位的科研平臺當成了自己公司的研發(fā)平臺。在這樣的氛圍下,很多學生做實驗發(fā)文章畢業(yè),獲得一個學位,然后也期待能像自己導師一樣,做一個科研界的生意人。如果這樣的氛圍持續(xù)下去,我真擔心會毀掉科研生態(tài),不僅毀掉一兩代人,而是科研界的未來。
總結:有一些位于地級市的省屬2本高校,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,以前招博士不太容易的時候,為了升大就把職稱名額放水。搞得升大之前,是個人都是副高、正高?,F(xiàn)在新來的博士多了,條件不知道比以前的本科、碩士高多少倍,卻無法評上職稱,只能拿講師待遇。不知道這種倒掛現(xiàn)象正常合理嗎?如果這個問題無解,那么學校新來的年輕人就很難有發(fā)展機會——國家高層雖然喊了一句“去四唯”,但目前這些高校的做法仍然是“唯四唯”。職稱大于一切,連待遇都只和職稱有關,和學歷沒任何關系。
新入職的博士們,除了拿了一筆安家費之外,其他就沒有任何優(yōu)勢了。眾所周知,一所高校想有較好的發(fā)展,必須要重視年輕人。比如很多985高校很重視杰青、青千之類的,就是這個道理。那么這些高校,年輕人連評職稱都這么困難,想申請課題或者編寫教材之類的,又被職稱卡主了,那么請問年輕人在這些高校里還有什么發(fā)展機會?而以前那些評上了職稱的人卻毫無壓力、輕松享受生活,這對新來的博士真的很不公平!
版權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(nèi)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 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